人保部研究延长退休年龄再次引发热议
反对延迟退休的人中,待业者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有网友表示,现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老员工不退休,新职位名额必定缩水。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超过1.1亿人,每年大约有300万左右的人退休,占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3%。但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只有1000万左右,如果提高退休年龄,就占去机会的30%。一些精明的私营企业经营者也反对“延退”。某私营单位的负责人表示,老员工的工资是新员工的两倍,高龄员工准时退休可以减少支出,也可以节省高龄雇员较高的社会保障税费支付和企业年金缴费,何不腾出费用招募新人呢?一些年龄较大的员工也不想“延退”。现年55岁的南京下岗职工林先生表示,自己两年前就已经失业了,现在每个月还要缴养老和医疗参保费,本来再熬个几年就可以领退休金了,如果延迟退休,岂不是还要苦等下去?还有人表示早点退休可以更好地享受人生。
拥护延长退休者也有自己的理由。有网友认为,就现在的人才培养来讲,一般的人在30岁以前都是处于学习阶段,工作30年左右就退休,对于国家和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对于某些技术类或管理层人士来说,“姜越老越辣”。比如医生,患者到医院都希望看“专家门诊”、“主任医师”,这些主任医师一般年龄都在五六十岁。当他们的经验和资历达到这个水平的时候,退休也如期而至。还有网友认为,延迟退休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有专家测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本该拿养老金的人不仅不用拿,还会继续缴纳养老金,从全国来看,可以使我国养老统筹基金一年增加40亿元、减少支出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 亿元。
对于网友的争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孙群义昨天表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延迟退休是一个时代的趋势。从全球来看,我国的退休年龄是比较低的,目前美国的退休年龄正从65岁向70岁推延,德国与日本将退休年龄从60岁后延到65岁。此外,我国老龄化严重,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已经不允许国民在现有的退休制度上再提前退休,所以延迟退休年龄是一条必须走的道路。
有评论指出,退休年龄的延迟,或许可以缓解将来养老金的压力。但这种做法是功利主义的,不但侵害参保者利益,而且透支国家信用。养老金缴纳者必须比以前约定的额度多缴纳社保金,必须比约定的日期推迟领取养老金。当参保职工被牢牢地捆绑在社保制度上的时候,他除了接受,别无选择。
还有评论认为,不论是和社会保障制度发达的欧洲国家相比,还是和商业保险系统完善、平均工资水平很高的美国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差距,养老金覆盖率不高,保障程度和需要间存在落差。现在的中国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实际上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养老金。在农村,养老难问题更为严峻。目前农村有8000-9000万60岁以上农民,新农保推进试点周期过长,难以全面覆盖。在这样脆弱的基础上谈论退休年龄推迟问题,显然难以达成社会共识。如何在推迟退休年限的同时,给退休者、就业者和失业者以更有效的保障,改善他们的现实生活状况,并提高他们对未来生活保障的信心,是更为重要和切实的问题。
有专家指出,考虑延长退休年龄不如研究弹性退休。国家不一定必须将退休年龄指定在一个硬性的年龄里。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岗位,规定只要满足相应的工作年限就可退休。比如美国的警察,作为高危职业只要工龄满20年就可以退休。孙群义也认为,相比于“一刀切”地延长退休年龄,弹性退休可行性更高。他还提议,养老金的发放也可以根据退休年龄的大小而定。比如芬兰65岁退休领取的养老金比60岁退休最高可多出4成;美国人到了退休年龄但仍愿意坚持工作的,每多工作一年就奖励10多个百分点的退休金。不过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施行弹性退休的困难之处在于,各个地方养老保险金的层次和财政支持各有差异。目前各地已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江苏开展了逐步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范围的试点工作。江苏省人保部有关人士曾表示,从长远来看,做实个人账户能更好地为将来的退休养老提供保障。